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梦碎大洋彼岸

2012-10-10 14:44:01

梦碎大洋彼岸

梦碎大洋彼岸

文/周添成

  翻开诗集《凤去台空》,读到其中一首诗《祭坛》:

  我告诉她,她已老不中用。  我指向一处积满灰尘,  灯光从不照亮的角落。  她就坐在那里。  一把磨损的扶手椅上,一千年,双手交叉,  拿着昨日的“金山版”新闻。  晨光穿过破旧的屋檐斜射下来,  遮蔽了她半张蜡黄的脸庞。

  上方的西北角(我曾问过占卜先生),  厄运照临行将凋谢的叶子花。  木蠧蛾的尸骸倒挂下来,  中空如也。她周期性生命的  唯一迹象便是那一点,  闪烁的粉末和最后的哀鸣。

  那盏孤灯让她着迷,  她对着移民梦翩翩起舞,  在这个角落里,这个肃穆的祭坛上,  她将找到自己的归宿。

  读着读着,我仿佛在观看一百多年前华人移民因为追求美国梦而上演的一幕幕悲剧。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加州淘金热中,华人心怀财富梦开始大量移民美国。随着金矿储量的缩小、淘金竞争的加剧,华人被本土主义者逐出金矿迁入旧金山市,从事低薪酬劳动和仆役工作。

  六十年代,成千上万的中国劳工应召参加修建横贯北美大陆的中央太平洋铁路,他们以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聪明才智,在筑路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量华工在高强度高风险劳动中死亡。然而,令人愤慨的是,为美国经济发展付出巨大贡献的华人移民不但没有被主流社会接纳,反而受到了酬金微薄和种族歧视等不公正待遇。1882年5月6日,切斯特•阿瑟总统签署了玷辱美国历史长达61年的《排华法案》,中国人变成了美国白人排斥的唯一对象。从1910年至1940年,数千名华裔移民滞留并被拘禁于旧金山湾的天使岛移民站,他们在那里过着囚犯一般的生活。本诗描写的华裔移民经历即是对当时历史画面的重现。

  《祭坛》诗中的“她”实际上是所有飘洋过海、寻找富贵梦的华裔移民的精神代表。诗人警醒的声音穿越百年时空回荡在“她”的耳畔,“她已老不中用”,然而“她”似乎并不理会,依然坐在那个“灯光从不照亮的角落”,手捧着过时的新闻,独自沉湎于“移民梦”之中,时光流逝,“她”在渐渐老去,前方等待的并不是想象中的美好异国生活,而是一场“厄运”。诗中垂死的“叶子花”和陈尸已久的“木蠹蛾”都暗示了“她”同样难逃被人遗忘、命如草芥的悲剧命运。诗歌的最后一节既是本诗的主题,又是点睛之笔。笔者不禁联想到飞蛾扑火的惨烈景象。移民梦也许像炽热的灯火一样,诱惑迷人的同时也隐含了危险与死亡。诗人认为,早期华裔移民的美国梦不仅难以实现,甚至还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他们不幸地成为摆放在“祭坛”上为美国社会发展献祭的牺牲品。

  诗集《凤去台空》的作者Marilyn Chin,中文名叫陈美玲,著名华裔美国诗人,现任教于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华裔美国诗歌往往艺术地证明了早期中国移民在异国他乡的辛劳、酸楚、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少数族裔处在两种文化之间的复杂心态。本诗既是华裔后代与先辈移民之间的心灵对话,亦是后人献给开路人的一曲挽歌。

  光阴荏苒,岁月交替,百年之后的今天,华人移民早已融入美国社会,成为美国多元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诗中所描述的那个时代依然令人感同身受。面对无情的历史,诗人让我们听到了历史舞台上曾经被湮没的声音。(完)

上一篇:赵瑞椿与永嘉版“清明上河图”
下一篇:一生爱国 至死不渝——纪念林三渔逝世2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