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一生爱国 至死不渝——纪念林三渔逝世25周年

2012-10-10 14:48:31

文/特约记者 林毅斌

一生爱国 至死不渝——纪念林三渔逝世25周年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著名的爱国华侨林三渔先生离世已有25周年了。在侨乡青田,“林三渔”这三个字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六十年代初就读县中心小学的每位学生都得到了他特地从日本带回的两支铅笔,所以记者是在孩提时代就知道老先生的大名。但要说真正了解林老先生的内心世界,则是记者曾在青田县侨办任职时,陪同老先生在上海度过的那个难忘的不眠之夜。

  1987年5月10日,林三渔捐资74万外汇兴建的上海实验学校竣工了。这所学校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试验基地学校,试行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五年连贯制,因此倍受关注,它的建成,当时在上海堪称一件盛事。

  林三渔亲自邀请了省、市、县的有关领导参加落成典礼。当记者在国际长途电话里告诉老先生,时任中共丽水地委书记的张林耕及其夫人已欣然接受参加典礼的事情后,他高兴地连声说了三句“太好了”。

  坐落在南京路闹市区的上海华侨饭店,林三渔包下三分之一的房间。白天他到火车站迎接来宾,会见客人忙个不停。晚饭后逐个房间探望宾客,叙述乡情,时至深夜才从张林耕的房间里出来。劝他早点休息,可是他听说第二天,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同志将特意赶到上海实验学校接见他时,激动不已,夜不能寐。

  “明天的场面太隆重了,我应该说些什么?”林老总是不停地问。

  “江泽民同志如果问你为什么建造实验学校,你怎么回答?”

  他指指自己的胸口:“这是我的心意,也是我应该做的。”

  记者竖起大拇指,而他却笑着说:“真的,我心里就是这么想的。”

  随后他打开了思绪的闸门,讲了许多许多,犹如江水翻腾,川流不息。

  林三渔童年时,一家人住在破落不堪的祠堂里,自幼失学,连糠菜也吃不上。十八岁那年,他怀揣家人筹措的几个银圆,随乡人离开家乡罗溪村,漂落到日本。他说,当年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在工厂,扛过钢板,当过制革厂杂工和一流技工;在码头,挑过煤块,做过装卸工;在商店,卖过糖果,做过推销员;在餐馆,洗过锅碗,执勺掌厨……一年365天,有活就干,从不挑剔,凭着汗水和智慧,辛辛苦苦地攒了点钱,开出了一间中华小料理店。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战火毁了他的全部心血。直到二战结束,他才又一步一个脚印,一切从头开始,终于成功地在日本东京都拥有多间餐馆和游艺场。而他自己却自始至终烟酒不沾,勤俭治业,每天仍旧骑着单车上班。林三渔说,1982年,他几次推托,中国新闻社记者还是来他家拜访,俭朴的衣食宿行,使记者瞠目,专访中直言不讳:老人家的“寒酸相”,简直令人不能相信。

  林三渔先生的艰苦创业精神深受同胞们钦佩,他被推举为东京华侨总会常务理事、浙江同乡会副会长和名誉会长。东京华侨总会和我国驻日大使馆为他颁发了特别表彰状,表彰他“热爱祖国,为维护华侨正当权益,团结广大侨胞,促进祖国统一,发展中日友好所作出的贡献。”

  “国家是每个人的大家庭,她的繁荣富强与我们小家庭的命运息息相关。”林三渔深情地说。“先有国后有家”,这是他的口头禅,而他也言出必行。

  1961年,他冲破日本政府的重重阻挠,第一次乘船回国,带回大批棉被、罐头、紫菜、味精、铅笔等食物和用具,分发给乡里乡亲和学校师生。这次回国,他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周恩来、廖承志等中央领导地亲切接见。他深感强大的祖国是海外华人华侨的有力靠山,更激起了他奉献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在此之后,林三渔四十余次专程回国,每次回国都要兴办一两件公益事业。他在家乡兴建的学校、电站、桥梁、机耕路、凉亭不计其数。他在七十年代出巨资兴建家乡的山汤公路,轰动青田;他也是第一个在青田县设立学校“振兴中华”奖学金。他说:“我从小失去教育而受的文盲之苦和日本兴教强国的事实,使自己对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情有独钟。”

  青田中学、罗溪小学、华侨中学、中山中学、丽水师专、温州大学都留下了他的爱心。而青田中学三渔礼堂、华侨饭店、太鹤公园、广播电视局以及杭州华侨大楼(现为省侨联、省侨办办公楼)也都倾注过他的心血。他为了祖国和家乡繁荣富强,把自己一生辛勤赚来的积蓄全部捐了出来。他知道,自己年事已高,能做的事不多了,准备最后集中所有力量,为祖国再办一件事。

  不知不觉中,时针已指向清晨五点,窗外繁华的南京路开始车水马龙般沸腾起来。这时,老先生显得有些疲倦,闭上双眼准备休息。

  可半个小时后,他就醒了。洗脸刷牙,穿好衣服,心情显得十分激动。等到餐厅一开门,林老反剪双手恭立门口迎接贵宾,共进早餐。

  上午九点,车队按时到达上海实验学校,粉红色的教学楼、错落有致的花园,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最高层教学楼墙上“三渔楼”三个字熠熠闪光。时任上海市副市长谢丽娟、时任上海市人大副主任舒文和上海市教育局、上海师大等领导都在门口迎候江泽民同志的到来。江泽民同志在上海虹桥机场送走外国贵宾后,立刻赶来上海实验学校,参加剪彩仪式。

  江泽民同志和林三渔热情握手,并在众人陪同下和老人家一道参观了实验学校,在会客室作了亲切交谈,询问林老先生在国内外的一些情况。

  典礼庆祝大会在师大礼堂隆重举行,谢丽娟副市长、上海市教育局、师大领导先后致辞,并向老先生赠送纪念品。老先生的讲话很激动,由时任青田县副县长陈慕榕翻译。他说:“江泽民同志的亲切接见,我非常感动。爱国是我一生的愿望,我将在有生之年,竭尽全力,报效祖国。”

  同年十月,林三渔又回国视察了上海实验学校,并赠送了教育设备。回到家乡青田,他再次亲自颁发奖学金。这时他的身体已感不适,住在“三渔新庐”一周时间都在发烧。临走时,县政府不让他乘车,而是从温州坐轮船到上海。这是自1961年,他首次乘船回国之后的第41次回国,也是最后一次离开家乡。

  林三渔先生在船上对记者说,这一生他经历了新旧两个中国。新旧对比,他深深感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自己作为中国人一生都感到无比自豪。他还曾多次郑重地表示,对中国共产党,他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而且对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他也充满了信心。因此,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为国家再办一件事,出去之后准备将自己东京都所住的四层楼房卖掉。“儿女们都有事业了,还是回祖国好。”他很自信地说,“最多三个月就会回来的,到时你来接我,我们一起去一趟北京。最后愿望没实现,我是不会死的,干完最后一件事,再把日本儿女的事情和青田的房子处理好,一生就完美了。”

  到达上海的第三天,林三渔的长子林政夫来上海接他,临走进海关告别时,他握住我的手说:“记住,到时候来接我!”

  “您千万保重身体啊!”

  谁知这一别却成了诀别。不到一个月,1987年11月23日,老先生在东京不幸因病去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挚爱的祖国。

  1988年9月,林政夫和上海旅行社一位翻译一起来到青田。林政夫说,父亲生前嘱托自己办理三件事:第一,将其死后一半骨灰送回家乡安葬;第二,代父亲宴请家乡的有关部门领导和亲朋好友,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怀;第三,将父亲最后的150万日元捐献给家乡。

  尘归尘,土归土。林三渔最后一笔捐款捐给了他捐建的罗溪爱国学校,和原来的奖学金一起作为该学校教学、维修之用。欣慰的是,罗溪爱国学校目前是林老在青田保持较完整的独资捐建的项目之一。

  每当回忆起和林老在一起的时候,历历在目,至今难忘。的确,老人家的一生,是节俭、勤劳、奋斗的一生,是爱国奉献的一生。他的一生,正如青田县人民政府赠匾赞誉他那样:“赤子恋故土,千里情深;丹心报国恩,一片诚意。”

上一篇:梦碎大洋彼岸
下一篇:美国“淘宝”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