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一片“冰心”在玉壶——寻访文成县玉壶镇中美合作所

2015-06-08 17:12:40

一片“冰心”在玉壶——寻访文成县玉壶镇中美合作所

一片“冰心”在玉壶——寻访文成县玉壶镇中美合作所

(玉壶中美合作所现在仍旧保持着原样,但部分建筑开始倾斜。)

  回望历史,中美合作所全称为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是二战时中国和美国合作建立的战时跨国情报机构,旨在收集交换军事情报、探测气象情报、训练游击部队,共同打击日军。中美合作所第八特种技术训练班自1944年8月起,在文成玉壶先后办过4期,训练的学员、学兵共约3000名,主要在日军后方从事游击战、爆破战,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撤销。目前玉壶班两处旧址已被列为省文保单位。

  文成县玉壶镇底村上新屋,曾是玉壶中美合作所的学员宿舍。这座三进合院式的木结构老屋前,立着一块“玉壶中美合作所旧址”的石碑,上刻“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屋前第一进就设了三道卡,有军队守着,我们进出只能从后门过。”现年75岁的胡克强,一直住在老屋内,学员入住时,他还只有4岁。据他回忆,当时这座四合院的正屋里,一二层全部腾空供100多名学员居住,自家住在西侧厢房。对于学员的生活起居和训练内容,胡克强只知道“很神秘”。

  这种“神秘”曾一度导致了当地村民对中美合作所的误解。为我们引路的玉壶镇玉壶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慧红直言,当地有一部分老人曾说,中美合作所是“训练特务的”,有的还说带着“反共色彩”。

  一直到近些年,从亲历的抗战老兵口中,从国内学者的史料研究中,这段历史才逐步被“洗白”,玉壶中美合作所的抗战贡献,亦被当地人所认知。

  据玉壶班翻译员、温州人林体明在《我所知道的玉壶训练班》一文中回忆:“那时候,太平洋战争已转入反攻阶段,盟军随时准备在我国沿海登陆。”“玉壶训练班与其他几个班不同,不仅是训练的武器不同,而且担负着一项重要的特殊任务:准备接应盟军在温台沿海登陆。”

  最初,这个训练班设在丽水青田的油竹。1944年7月下旬,日寇入侵青田,训练班于8月迁至文成玉壶。1922年出生的永嘉人金成全,正是玉壶班第2期学员。据他回忆,当时玉壶班的训练科目,多是游击作战中适用的美式轻武器,如卡宾枪、汤姆森冲锋枪、左轮手枪、45型手枪。训练多由美方教官负责指导,翻译员则随课翻译。当时一个班12人,除练习美式轻武器外,还学习在毛竹里装炸药的方法,训练一期大概3至4个月。

  金成全老人说,中美合作所的任务,就是在后方打击日军。当时,日本部队从福建撤到浙江,逃亡温台沿海的平阳、乐清、三门一带时,他所在部队曾分成若干小队以游击形式在日军后面紧追猛打。他们曾在温州南门外攻击日军的军事哨。还有一次,玉壶班的部队在乐清与日军发生遭遇战,日寇受火力猛攻,向温岭、黄岩方向溃逃,玉壶班部队乘胜追击,在靠近台州海门的一个山头上,还与美国官兵并肩作战。

  据老兵回忆,从1944年开班到1945年抗战胜利,玉壶班的学员对日军打了不少游击战和爆破战。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告无条件投降。美国教官最早从电台中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他们奔走相告,在一片欢腾中庆祝胜利。随后,玉壶班完成使命,奉命撤销。

  如今,作为玉壶中美合作所学员宿舍的底村上新屋里,依然住着六七户人家,而玉壶班学员曾住过的房间大多闲置,有的用于堆放柴火、杂物,有的则几近坍塌、毁损。镇上另一处曾驻扎玉壶班教导营的上村端廿八祠堂,亦是相似的境遇。

  得知记者要采访玉壶中美合作所,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包建程欣然同往,这是包建程时隔一年之后,再次来到玉壶中美合作所旧址。这一回,他为这个鲜有人问津的抗战旧址,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走访抗战老兵手记》书稿。书稿的附录里,不仅记录了自己第一次走访玉壶中美合作所旧址的情形,还详述了中美合作所学员金福元的抗战经历及生活现状。

  “现在中美合作所的两处旧址仅剩一个空壳,看不出当时的痕迹,而金福元老人的经历,也很少有人关注。”包建程说,自己是温州作家协会会员,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来还原这段历史。(文成县侨联转载自《文成新闻网》)

上一篇:马来西亚华侨华人的好家风
下一篇:温籍民国名士朱镜宙--“我尽了最大努力报答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