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何晓耀:欧洲华商扶贫基金会会长

2015-03-30 12:04:50

餐饮兴业 倾心慈善 ——访欧洲华商扶贫基金会会长何晓耀

何晓耀:欧洲华商扶贫基金会会长

  在刚刚落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有35名海外侨胞受邀列席,其中瑞籍侨领就有3位,何晓耀是其中之一。借着这次列席全国政协会议的机会,何晓耀再次回到祖国,回到家乡瑞安。日前,记者在国际大酒店采访了这位温厚、心系慈善事业的比利时华侨何晓耀。

  辗转迷茫,果敢远赴欧洲

  在酒店房间里刚坐下来,何先生给记者泡上了一杯绿茶。何先生看起来气色红润,笑容慈祥。知天命的年纪,海外三十年的拼搏生涯,他依然保持着质朴温和而略带羞涩的性格。

  当记者问及可否适应国内的气候,有没有受雾霾影响?何先生乐得摇摇头,“前几次一来就嗓子不舒服,这回学聪明了,多喝水,就没事了。”

  “小时候住在湖岭的凤山头,那时的空气别提有多好了。”何晓耀回忆起陈年往事。

  父亲是村里的民办教师,母亲在家照看他们兄妹五人,他排行老四。家里的所有开支,都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支撑。哥哥姐姐们没有读完小学就辍学了,帮忙干活维持生计。何晓耀是家里惟一读书到初中的,他笑称:“我是家里的文化人。”

  1974年,何晓耀报名当兵去了。这样,便可给家里减轻一些负担,因为村里会给军人家属补贴公分。

  这一去就是6年。3年在吉林,3年在黑龙江。北方冬天里零下几十摄氏度的温度,还要在室外修筑铁路,让这个江南小伙子吃尽了苦,却也历练了他顽强不屈、积极向上、坚毅执着的品质。

  1980年,何晓耀结束了军旅生涯,回到家乡。正好,父亲退休,他接替了父亲教书的工作。每月20多元的工资,全部交给家里用于生活开销。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打动了这个乡下的年轻人。何晓耀决意放弃教书,投身商海。

  1981年,何晓耀从家人和朋友那里凑了点钱,来到瑞安县城,开始做起了小本生意。“卖过纺织布,卖过木头,但最后总是赚不了钱。”何先生称,自己做人太实诚,赚不了买卖。在不停的辗转和对未来的迷茫中,25岁的何晓耀萌生出一个大胆的念头:出国。当时,何晓耀的舅舅正在荷兰开餐馆。朋友们跟他说,“国外的钱要好赚些,但也很吃苦。”晓耀心想,吃苦算得了什么,小时候一双鞋子穿一年的苦都过了,6年当兵的日子也都过了。

  在舅舅的帮助下,何晓耀很快办理了出国手续。1984年,他怀着对外面世界的无限憧憬,独身踏上了开往荷兰的国际航班。

  洗碗做起,立足品牌酒店

  跟很多刚出国的人一样,何晓耀的第一份工作,先从洗碗开始。没有在餐馆工作的经验,又不懂厨艺,何晓耀整天在厨房里头帮忙洗菜、洗盘子,打扫卫生,做着最苦最累的活儿,每天工作11个小时。

  第一个月的工资是700荷兰盾,1荷兰盾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3元多。老板见他手脚利落,干活勤快,每个月都给他涨工资。在这里,一待就是三年。

  在打工的第9个年头,他完成了从打工仔到餐馆老板的角色转变。1993年,在荷兰偏北部的一座城市里,他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家餐馆。规模不算大,只有70至80个座位,员工5至6人。在夫妻二人的努力经营下,餐馆的生意逐步稳定下来。餐馆里的菜肴也不断推陈出新,很受西方人喜爱,在当地小有名气。

  不久,何晓耀移师比利时的北部、素有“小威尼斯”之称的布鲁日。在这里,文艺复兴时期的哥德式建筑林立,惟有中式古典风格的“王府大酒店”独树一帜,它已经成为这座城市里一座地标式建筑,从2006年底正式开业至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人气。

  何晓耀专门聘请苏州的一位园林建筑大师为“王府大酒店”做设计,餐厅风格和内部装修都仿造中国古代的王府风格。何先生告诉记者,酒店所有的材料都是来自国内,雕刻的木材,来自东阳;琉璃瓦片,来自宜兴。

  说起从荷兰转战比利时的原因,何先生道,比利时的中餐馆密度比荷兰小,而且当地人非常热爱美食,消费水平相对较高。

  当时,一种新型的中餐模式“WOK”在欧洲各国兴起。“WOK”是荷兰文,炒锅的意思。这种模式介于传统中餐和自助餐之间,即餐馆为客人准备好食材,包括海鲜、肉类、蔬菜等,由客人自己搭配食材,然后交给厨师炒。何晓耀凭借多年的餐饮经验,断定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于是,“王府大酒店”就采用了这种很受西方人欢迎的经营模式。2008年,他又开了一家“皇宫大酒店”,规模与“王府大酒店”差不多,约400个座位。

  同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洲的餐饮业普遍受到影响。不过,何晓耀的“皇宫大酒店”生意依然红火。“经济不景气是挑战,也是机遇。海外中餐业要有品牌意识、规范化意识,走规模经营之路,才能在困境中站稳脚跟。”何晓耀说,“我本人是以不变应万变。不管有没有经济危机,我对餐馆的出品和员工的服务质量都要求极高。经济危机来了,只能去挖掘自身的潜力,增加花色品种,提高服务质量,以此吸引客人。”

  乐善好施,倾心慈善事业

  2009年2月,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何晓耀牵头,与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一批志同道合的华侨华人共同组建了欧洲华商扶贫基金会,以扶助中国贫困地区为宗旨。由于在圈内口碑甚好,他被大家一致推为基金会首任会长。

  2009年4月27日,欧洲华商扶贫基金会在比利时根特近郊皇家大酒店举行成立暨第一届理事会就职典礼,并当场向中国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的失学儿童捐款28000欧元。

  欧洲华商扶贫基金会成立以来,已经吸纳会员100人,先后捐助过云南贫困地区的儿童和老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以及我市“侨力助村”项目的乡村小学等,累积捐赠达20多万欧元。“每年,基金会至少都会举办5场以上的慈善晚宴,募捐金额达3至5万欧元。”何晓耀说,慈善晚宴是一种很好的募捐方式,由扶贫基金会理事轮流做东,邀请全体理事,受邀者主动捐款,累积扶贫基金。“每次活动,无需动员,大家都自觉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有的甚至要驱车200多公里,让人非常感动。”

  慈善晚宴上,还有一项固定的活动——义拍,义拍到的所有钱都归入基金会。会员中有的喜欢收藏古董,有的喜欢收藏名画,何先生则“好酒”。他的酒窖里,收藏着包括拉菲在内的各种名酒。“这几年,已经拍掉了10多瓶拉菲。”何先生说,早年买过来的拉菲便宜,200多欧元一瓶,拍出去的价格1000多欧元,“这不仅表达朋友们对酒的喜爱,更重要的是爱心的传递。”

  “看到国内的贫困家庭因我们的帮助而生活得以改善,我们就十分欣慰。”何晓耀透露成立扶贫会的初衷:因为出生在贫穷落后的农村,吃过贫困的苦,也得到过好心人的帮助,现在事业稳定了,通过这种方式回馈、感恩养育过我们的祖国。

  基金会的诸多善举,受到欧洲华侨华人和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的高度赞扬,何晓耀及基金会主要成员曾受到习近平、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访问比利时时的接见。

  荣归北京,畅谈华侨心声

  虽曾多次去过北京,但这一次的经历让何先生终生难忘。2014年3月3日,他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为海外侨胞受邀列席成员,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开幕。

  列席全国两会,聆听各项工作报告,何晓耀和其他海外华侨感慨万千。

  在大会讨论以及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何晓耀还对如何便于海外华侨回国投资发展以及维护海外华侨利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国家应给予海外华人一个合理的国内身份,便于其回国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早年出国谋生时,很多海外侨胞迫于生活和工作压力,放弃中国国籍,取得居留国国籍。如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受国籍所限,海外华人无法反哺祖(籍)国,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以更好地吸引海外华侨回国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蔡玲玲/文 记者 金锦潘/图)

  何晓耀名片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海外列席委员,中国侨联海外特邀委员,浙江侨联海外特邀委员,欧洲华商扶贫基金会会长,王府餐饮集团董事长,旺兴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一篇:程花菊:融入之路 越走越宽广
下一篇:方菲:桐庐县侨联副主席——推进基层侨务工作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