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侨情管理信息系统

林子敬

2010-09-02 15:40:57

祖国的召唤 我义不容辞

——记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主任林子敬

林子敬

  略胖的身材,使他的外表看起来似乎有点“钝”。但,就在林子敬看似为“钝”的外表下,却蕴藏着心无旁骛的执着,从而在物理学领域建树颇丰。

  痴迷“能源转换器”

  固体电子结构理论、正电子湮灭、半导体表面声子谱、数值计算方法、程序编写……这些生硬专业的物理学概念,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或许正是这样的一些概念,将改变我们的生活。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主任、凝聚态专业学科带头人、温籍教授林子敬和他的团队,成功研究出了被称之为“能源转换器”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可让能源的使用率更高效。若运用在电站等固定设备上,能源使用率有望从原先的40%,提高到60%;若运用在汽车等交通工具上,能源的使用率能从传统的20%,提高至40%。通俗的说法就是如果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用在汽车上,一升的汽油就可以当两升用了。目前,这一成果已经被日本一家新能源公司揽入怀中,有望于明年4月批量面世。

  能源紧缺,是世界性的话题,也是世界性难题。林子敬的研究成果,至少为化解这一难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小迷糊”成为科学家

  林子敬出生于洞头北岙。家境虽不富裕,父母却宁可自己辛苦些,也未让一个孩子辍学,七个兄弟姐妹都上了大学。在北岙,他家可是闻名的知识改变命运的典范家庭。

  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的林子敬,小时候却是个“小迷糊”。他说:“我有点懒记性不好,还有点小迷糊。小学常常走错教室,不喜欢背公式定律。初中三年,从班长、副班长、小组长,最后连小组长都不让当了。”也许是因为“晚熟”,到了高中,林子敬的成绩突飞猛进。开始迷上物理的他,学过的每本教材,都会慢慢读、细细嚼,一点点角角落落的东西都挖掘出来。1979年,林子敬以洞头县应届高考状元的成绩,进入杭州大学物理系;1983年,以物理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因表现突出而成为当年科大唯一一名不经考试,而硕博连读的研究生。

  1989年10月,他被公派前往德国克劳斯塔尔大学一个国家级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德国三年、加拿大一年、美国六年,从博士后、访问学者,到资深研究员,一头扎进科研之中,如痴如醉;从一个实验室,到另外一个实验室,在物理的世界中乐此不疲、开挖“新矿”,收获颇丰。1994年9月起,先后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作博士后和研究员、加拿大科技公司Numtek首席科学家、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资深研究员。1999年,他担当了美国能源部授命研发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项目的主要组员,旨在研发一种更高效节能的能源转换器,缓解能源紧缺,减少环境污染。

  入选“百人计划”

  “说实话,国外的科研中心条件都非常先进,科研人员在国际同行中也颇有名望,和他们一起工作学习让我学到很多。”林子敬说,但祖国的召唤是义不容辞的。身在国外,我更加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根在中国,觉得应该为祖国的科技进步贡献一些微薄之力。

  2000年,林子敬回国探亲时,接受了中科大现任校长侯建国的邀请,回到了母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当年10月,凭借他在国外的研究成果,当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人员,并获得了200万元的科研资金。

  回国伊始,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凝聚态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林子敬大部分时间仍会奔走于中国和美国间,引进国外先进的试验设备、管理经验,发展新兴学科。如今,林子敬更多的时间则用在了教书育人,带领研究生上,指导学生实验、修改论文。如今,由他指导的硕士和博士,就多达20多位。

  “分了一半的时间在教书上,搞科研的时间自然少了很多。但在我看来,教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纯粹的科研很容易使人淡忘基础理论,路子越走越窄。再者,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带一批人出来搞科研让我觉得更有意义、更有成就感。”林子敬对于教学,他同样乐在其中。(郑海华)

上一篇:蔡天文
下一篇:沈 奔